17-Mar-2025 班牙政治家对女性诉求的回应少于男性 根据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UC3M)和西班牙科学研究理事会(CSIC)的一项研究 Universidad Carlos III de Madrid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UC3M)与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CSIC)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以评估西班牙政治代表对女性和男性诉求的回应是否平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公民的要求做出政治回应方面存在性别不平等,这可能会对未来公共政策的设计和关于性别平等的辩论产生影响。
14-Mar-2025 在肥胖小鼠中,表达 ATF4 的调节性 T 细胞可促发肥胖诱导的肝脏疾病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在小鼠中进行的新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 ATF4 在肥胖时会如何控制肝脏中的调节性 T 细胞 (Tregs) 的发育和功能。Ke Wang 和同事发现,表达 ATF4 的 Tregs 会在肥胖小鼠的肝脏中积聚,上调效应功能并激活可诱导肝纤维化和脂肪肝的信号通路。他们写道:“我们的研究凸显了肝脏 Tregs 在肥胖引起的肝脏代谢性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肝脏等非淋巴组织中的 Tregs 与来自淋巴样组织的 Tregs 不同,而在不同非淋巴组织中的 Tregs 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转录谱。此外,先前的研究表明,Tregs 在脂肪组织中被消耗殆尽,但在肥胖时的肝脏中,Tregs 却得到富集。为了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基础分子机制,Wang 等人对瘦小鼠和肥胖小鼠体内的 Tregs 进行了检查。他们发现,与瘦小鼠相比,肥胖小鼠肝脏中的 Tregs 增加,但在其脂肪组织中却减少。肥胖小鼠的肝脏 Tregs 会表达 ATF4,并会上调效应基因和迁移标志物。Tregs 中缺乏 Atf4 的瘦小鼠会罹患 T 细胞过度活化及细胞因子过度生成所致的炎症性疾病。研究人员还确定,ATF4 会驱动 Treg 效应功能和活化基因的表达;ATF4 也是肝脏 Tregs 从淋巴样前体分化所必需的。与对照组肥胖小鼠相比,在肥胖小鼠中诱导性地敲除 Atf4 会导致肝脏 Tregs 数量减少,并减少肥胖相关性肝脏异常。Wang 等人还发现,肥胖小鼠的肝脏 Tregs 的整合素 αvβ8 表达水平增高;该整合素已知会激活能增加肝损伤的 TGF-β 信号通路。阻断 Tregs 中的整合素 αvβ8 可抑制 TGF-β 并减少肝纤维化;表明未来针对整合素 αvβ8 的疗法或可治疗与肥胖相关的肝脏疾病。 Journal Science Immunology
14-Mar-2025 中国甘肃省积石山Ms 6.2级地震的发震机制与孕震环境:基于重定位、震源机制及破裂过程的证据 Beijing Zhongke Journal Publising Co. Ltd.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对于2023年12月18日中国积石山发生的Ms6.2地震,一项通过重定位、震源机制解及破裂过程反演等方法揭示发震构造特征的研究近期在《地球与行星物理学》杂志发表 Journal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14-Mar-2025 可重构胶体自组装新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和成都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合作新进展 Research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王威教授和成都理工大学陈曦研究员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化学反应和电极化的可重构胶体自组装策略,为构建具有动态与自适应结构的智能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以“Reconfigurable Assembly of Planar Colloidal Molecules via Chemical Reaction and Electric Polarization”为题,发表在Research期刊上(Research,2024,7,0490,DOI: 10.34133/research.0490)。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14-Mar-2025 作物驯化与改良如何重塑根系及微生物群落?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该研究总结了作物驯化与改良影响根系特征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了其影响机制,为未来育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Journal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4-Mar-2025 基于路段动静态嵌入两阶段特征学习的关键路段识别方法 Beijing Zhongke Journal Publising Co. Ltd.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在大规模道路网络中,现有方法往往难以识别交通流量较小的局部区域内相对关键的路段。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路段动静态嵌入的新型两阶段特征学习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大规模网络中的关键路段以及局部区域内相对关键的路段,在各项评估指标上都优于传统方法。他们的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上。
13-Mar-2025 中生代哺乳动物拥有均一的深色皮毛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根据对中生代哺乳动物毛皮颜色的定量重建,在 1.5 亿年前与恐龙共存的这些早期哺乳动物很可能披覆着深色及暗灰褐色的皮毛,暗示它们具有在夜间隐秘活动的特性。这些发现源自对黑素体化石的比较分析;它们为早期哺乳动物的生态和演化史提供了线索。动物的皮毛颜色在诸多行为生态(从交流到伪装)中都有重要功能。虽然有些动物(如鸟类)拥有夺目且鲜艳的羽毛,但由于哺乳动物对单一色素(黑色素)的依赖,它们的皮毛通常限于柔和的色调。尽管哺乳动物缺乏色彩多样性,但它们却演化出了多样且独特的皮毛图案。然而,由于已灭绝哺乳动物色泽数据的匮乏,人们对哺乳动物皮毛色彩的演化史仍知之甚少。近来的研究表明,黑素体(导致色素沉着的细胞器)可在化石标本中得以保存。类似的技术已成功重构了恐龙的颜色,但它们尚未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化石,尽管后者有着保存完好的皮毛标本。Ruoshuang Li 和同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精确分光光度数据分析了 116 种现在仍然存活的哺乳动物的黑素体,其目的是创建一个基于黑素体形态的重建皮毛色彩的预测模型。Li 等人接着将该模型应用于 6 种中生代哺乳类动物的黑素体化石,其中包括一种被新近描述的晚侏罗世(约 1.585 亿年前)真树贼兽类物种(euharamiyidan species)。作者发现,这些早期哺乳动物的皮毛主要呈均一的深色,没有任何像众多现代哺乳动物所具有的斑、纹图案。这表明,尽管早期哺乳动物在系统发生和生态演化上存在分歧,但它们的黑色素色彩体系基本未变。这与长有羽毛的恐龙、早期鸟类和翼龙中所见的多样黑素体结构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哺乳动物的色彩演化具有独特的模式。据作者披露,在这些物种中所见的均一的深暗色皮毛——这是现代夜行哺乳动物(如鼹鼠、小鼠、大鼠和夜行蝙蝠)的典型特征——对先前提出的假设提供了支持:早期哺乳动物主要也是夜行动物,它们为了隐秘伪装而具有深暗色的皮毛。此外,它们皮毛中高含量的黑色素可能有利于体温调节并提供具保护作用的机械强度。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之后,为进入先前由恐龙占据的生态位,哺乳动物迅速出现多样性演化,导致它们出现更为多样的黑素体结构和新的更适合于形形色色环境的皮毛色彩。 Journal Science
13-Mar-2025 英矽智能完成1.1亿美元E轮融资,加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驱动的药物研发创新 InSilico Medicine Business Announcement 中国上海,3月13日,英矽智能,一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今日宣布已完成由亚洲最大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惠理集团(HKG: 0806)旗下的私募股权基金、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锡创投和宜兴国控联合领投的1.1亿美元E轮融资。本轮融资还吸引了专注于行业和科技领域的新晋投资者的参与,并得到了现有投资者的支持。
13-Mar-2025 基于二萜的新药实现了脑损伤后神经元的功能性再生 University of Seville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受伤后,新神经元会在负责产生新神经元的大脑区域自然激活。但是这些细胞不会移动到受损伤影响的区域。 通过采用二萜治疗,新产生的神经元更容易向受损区域移动。 Journal 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13-Mar-2025 突破性研究揭示二维钙钛矿中小极化子效应,提升自旋寿命和光电性能 Science China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发表了一项关于二维钙钛矿材料的新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巨大的形变势诱导的小极化子效应。该研究为理解二维钙钛矿材料中的载流子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并展示了小极化子对自旋寿命的显著增强效应,提升了光电性能。此发现不仅深化了对钙钛矿材料的基础理解,也为下一代高性能光电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Journal National Scienc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