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科学进展》杂志上的6项新的研究报告了来自OSIRIS-REx航天器的发现,揭示了有关近地小行星贝努(Bennu)的观察结果。美国宇航局(NASA)的OSIRIS-Rex(它是起源、光谱解读、资源识别、安全、风化层探测器的首字母缩写)使命的主要目标是收集贝努的表面样品(这些样品是被母体小行星逐出的富含碳质的“碎石堆”)并将其带回地球进行分析。自其在2018年后期与贝努相会以来,OSIRIS-REx已对贝努的表面进行了详细的轨道测量和侦察,收集了有关该小行星的组成和结构的数据,并确定了预定在2020年10月20日进行采样的合适位置。在这些研究中所报告的发现提供了贝努的历史和将在2023年返回地球的样本的背景资料。
在《科学》杂志发表的3项研究的第1个研究中,Daniella DellaGiustina和同事展示了用于绘制贝努表面光学色彩和反射率的多光谱图像。通过比较卵石和陨石坑之间颜色和反照率的差异,DellaGiustina等人就贝努表面如何因为太空风化过程而经历的复杂演化进行了推断。在第2项研究中,Amy Simon和同事用红外光谱法证明,含碳物质(如有机分子和/或碳酸盐矿物)广泛分布于贝努的大部分表面,尤其集中在单个的卵石上。在《科学》杂志的第3项研究中,Hannah Kaplan和同事展示了OSIRIS-REx的主要采样点(一个被称为夜莺的陨石坑)的高分辨率图像和光谱。Kaplan等人在该地区的一些卵石中发现了明亮的岩脉,它们具有明显的红外吸收,提示它们是碳酸盐矿物。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这些岩脉是通过与在贝努的小行星母体上流动的水进行反应而形成的。
在《科学进展》的1项研究中,Michael Daly和同事用OSIRIS-REx的激光测高仪(OLA)观察了贝努。Daly等人用OLA数据生成了分辨率为20厘米的3D贝努模型,测量了该小行星的岩石结构。他们发现贝努的南半球更圆、更光滑,而其北半球的坡度更高、形状更不规则。《科学进展》的2项研究对构成该小行星碎石堆结构的卵石的物理特征进行了探索。Ben Rozitis和同事用红外热数据来确定贝努卵石的表面粗糙度和热惯量。他们发现,贝努可能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卵石组成,它们虽有相似的矿物成分,但具有不同的颜色和反照率,它们也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在该组《科学进展》研究的最后1个研究中,Daniel Scheeres和同事对在贝努的弱引力场中移动的OSIRIS-REx航天器以及从贝努表面逐出的卵石大小的颗粒的运行轨道进行了追踪。通过对这些移动进行建模,作者可以确定该小行星的重力场分布。这些发现提示,该碎石堆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在其赤道和中心区域的密度较低。Scheeres等人断定,贝努具有特征性的“旋转顶端”形状是由于其过去快速的旋转速度或其表面先前破裂引起的。
###
Journ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