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基因组分析揭示了袋獾传染性癌症的长期平行演化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对威胁袋獾(Tasmanian devil)的两种可传染面部癌症谱系基因组所做的调查阐释了这些罕见病原体的演化史。Maximillian Stammnitz和同事说:“我们的分析表明,袋獾体内有一种可以传播癌性转变的细胞类型。“一旦得到确立,[该可传播面部癌症]的细胞克隆可继续以恒速获得突变,尽管其中大多数为中性突变,但一小部分突变会促发对该生态位的进一步的适应性改变。”传染性癌症是通过活性癌细胞传播而接触性传染的癌症。虽然在自然界很罕见,但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体内已知至少存在两种可传播的癌性谱系:袋獾面部肿瘤-1型(DFT1)和袋獾面部肿瘤-2型(DFT2);这两种肿瘤分别于1996年和2014年首次在野外发现。袋獾已经受到栖息地丧失和其它人类影响的威胁,但其种群还受到这些疾病的严重影响,从而引发人们需对其进行保育的担忧。然而,人们对这两种可传染癌症克隆的起源、基因多样性和长期演化了解甚少,而先前用于评估相关问题的袋獾基因组组合也非常零散。Stammnitz和同事报告了对119个DFT1和DFT2肿瘤的高覆盖率全基因组分析。他们通过将其基因组与一个新组装的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进行比较来评估这些克隆的基因多样性。Stammnitz等人通过使用具时间分辨力的系统发育树估计,DFT1可能在1980年代首次出现,而DFT2可能在2011年首次出现。尽管这两种癌症在基因上高度相似,但作者发现,在所有变异类别中,DFT2的突变率都明显高于DFT1;这种情况可能具有复杂的流行病学意义。作者表示,尽管DFT谱系及其袋獾宿主的未来轨迹仍不确定,但这项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这一标志性有袋动物物种的传染性癌症的演化和影响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视角。”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