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大规模化石分析揭示了白垩纪末的物种灭绝对鲨鱼、鳐鱼和魟鱼有着不同影响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一个全球性化石数据的大型宝库揭示了在白垩纪-古近纪(K-Pg)物种大灭绝事件后,板鳃类动物(鲨鱼、鳐鱼和魟鱼)的恢复有何不同。在这些发现中,那些地理分布范围有限的物种以及古老的鲨鱼物种显示了更高的灭绝率。了解板鳃类动物对以往大规模灭绝的反应可帮助研究人员发现灭绝物种和灭绝事件中幸存者的特征。发生在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K-Pg)大灭绝事件是地球上最后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据估计,这一事件已抹除了地球上55%至76%的物种。虽然这一事件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但近来的研究表明,跨越K-Pg的灭绝模式是复杂的,并且在不同分化枝、生态和地理区域之间的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然而,涉及海洋脊椎动物灭绝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这意味着白垩纪末灭绝对海洋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表征。为了弥补这一差距,Guillaume Guinot和Fabien Condamine编纂了一个全球性板鳃类动物化石数据库,它代表了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时期的675种鲨鱼、鳐鱼和魟鱼。他们的分析揭示:K-Pg灭绝后物种多样性显著损失;总的来说,板鳃类物种减少了62%以上,且在古新世没有完全恢复。然而,这种灭绝的模式各不相同。根据调查结果,以贝壳类为猎物(甲食性物种)的魟鱼等种类,以及更古老鲨鱼种类的灭绝程度最高(超过72%)。其它种类的鲨鱼和非甲食性物种的情况则较好,它们在灭绝事件后的恢复速度较快。此外,地理分布范围广泛的远洋物种及那些局限于较高纬度的物种在跨越K-Pg期时的生存率也更高。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