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意想不到!乾衣機竟是造成微纖維於空氣漂浮的元兇之一!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乾衣機排放微纖維

image: 由香港城大科學家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台乾衣機每年可以排放出多達 1.2 億根微纖維,是洗衣機排放量的 1.4 到 40 倍。 view more 

Credit: Danyang Tao et al. /DOI number: 10.1021/acs.estlett.1c00911

眾所周知,洗衣服的過程會在污水中釋放出大量微纖維(microfibres),但使用乾衣機烘乾衣服時,會否也釋放出微纖維並影響環境呢?由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初步研究發現,原來一台乾衣機每年可以排放出多達1.2億根微纖維,是洗衣機排放量的1.4到40倍。研究團隊建議為乾衣機的通風口加裝過濾系統,以控制這些有害微纖維的釋放。

香港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Pollution, SKLMP)前副研究員張凱博士,和SKLMP主任、香港城大化學系講座教授兼署理系主任梁美儀教授共同領導該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上,文章的標題是〈家用滾筒乾衣機可以釋放微纖維到空氣中〉。

微纖維空氣污染應受關注

微塑膠對水生生物及其生態系統的威脅越來越大。而除了海洋和淡水環境外,微纖維也見於空氣和陸地生態系統中。人類如果曝露於空氣中有微塑膠漂浮的環境裡,會對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包括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

我們的日常衣物很多都以滌綸(polyester)等合成紡織纖維所製成。迄今為止,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都集中探討由洗衣機產生的微纖維,但關於紡織品微纖維被釋放到大氣中的相關研究則較少。有見及此,張博士和梁教授便聯同研究團隊就此展開研究。

滾筒式乾衣機造成微纖維空氣污染

在這項研究中,香港城大研究團隊成功驗證了他們的假設:家用乾衣機會釋放大量的微纖維,是空氣中微纖維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先用一台裝有通向室外的通風管道的滾筒式乾衣機,烘乾分別由滌綸和棉製成的衣物,然後乾衣機每運作15分鐘,研究人員便收集並統計從通風口排出的空氣懸浮物。研究結果表明,兩類衣物都會產生微纖維。研究人員相信,這些微纖維乃源自衣服在乾衣機內翻滾時的互相摩擦。

研究團隊發現,乾衣機運作15分鐘便足以釋放出多達561,810根微纖維。以相同重量的棉質和滌綸衣物計算,經由乾衣機釋放的微纖維數量,是之前研究中由洗衣機所產生的微纖維數量的1.4到40倍。而滌綸微纖維的釋放量會隨著乾衣機中衣物重量的增加而上升,但是棉質微纖維的釋放量則沒有隨衣物重量的增加而變化。

滾筒式乾衣機在美加等地較為普遍。研究團隊便估計,加拿大每個家庭的乾衣機平均每年便會釋放0.9到1.2億條微纖維到空氣中。

大量微纖維從合成織物經由乾衣機釋放到大氣中,會構成潛在的環境問題,因為微纖維可以乘風飄往遠處,當吸入或攝入微纖維,可能會刺激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而且微纖維可以吸附污染物,與污染物一併隨風飄移到遠處。

乾衣機應加裝過濾裝置

過往的研究表明,雖然洗衣機的污水含有微纖維,但這些污水通常會先經過處理,去除了部分或大部分的纖維後才會排放到河流、溪流或沿海水域。相反,由乾衣機排放的氣體往往只經過簡單的棉絨隔濾,就會直接排放到戶外空氣中。

為了減少由微纖維造成的空氣污染,研究團隊建議運用一切可行的方法,以盡量減少滾筒乾衣機的微纖維釋放。張博士建議說:「長遠來說,我們應該製造更耐磨、可穿著更久、更環保的上佳紡織品。不過在合成纖維的優質替代品出現之前,我們可在乾衣機通風管道安裝簡單的過濾裝置,減少乾衣機微纖維的排放。」

香港城大的研究人員運用3D打印技術,之前已經設計出創新的過濾器以防止微塑膠從洗衣機釋出,目前正為滾筒式乾衣機設計類似的系統。梁教授說:「為了控制這些被釋放到空氣中的微纖維,我們應在乾衣機通風管道安裝額外的過濾系統,以及裝上網格尺寸更小的棉絨過濾網。」

張博士和梁教授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他們的博士生陶丹陽小姐是論文的第一作者。而來自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許少鵬先生林惠菊博士劉源博士嚴梓慧小姐亦有參與研究。其他合作研究人員則來自香港大學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温大學。

是次研究獲得香港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政府創新科技署和加拿大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理事會的研究資助。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