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欧亚语系(日语、韩语、蒙古语、通古斯语和突厥语)的起源和早期的扩散模式一直是东亚史前历史研究最具争议的科学问题之一。尽管这些语言之间的诸多共同点是由于语言的借用造成的,最近的研究提出了可靠的核心证据支持将泛欧亚语系各语言划分为同一谱系。为了印证这一结论,就必须理清原始泛欧亚语系起源于何时,何地?后代文化如何形成,相互之间怎样互动,以及它们在之后数千年里以什么样的途径进行传播的?
一支由来自亚洲、欧洲、新西兰、俄罗斯和美国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为语言传播的 “农业共扩散假设”提供了跨学科的证据支持,将泛欧亚语系的起源与东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粟黍农业人群联系到一起。通过新产生的DNA数据、广泛的考古学数据库和以及包含98 种语言的语言学词汇概念数据集,对原始讲泛欧亚语系群体的时间深度、位置和传播路线进行综合性研究。
语言学、考古学和遗传学多方的证据表明,泛欧亚语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粟黍农业在中国北方辽河区域起源的初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携带黑龙江流域相关基因的粟黍农民逐步扩散到整个东北亚及其邻近地区。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原始泛欧亚语系人群与来自黄河流域、西欧亚大陆以及日本绳文人进行混合,逐步将稻作农业、西欧亚大陆起源的植物遗存以及畜牧的生活方式等融入到泛欧亚语言包中。
Journal
Nature
Article Title
Triangulation supports agricultural spread of 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
Article Publication Date
10-Nov-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