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杂志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计算与可视化研究室苏世亮教授、李千千博士生等人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致力于地图学理论研究,此前曾在该杂志发表的《隐喻地图的基本理论问题》一文中提出了隐喻地图设计的理论框架。本次研究聚焦学术界悬而未决的叙事地图修辞问题,从概念界定、类型划分、作用机制方面着手创新性地构建了系统框架,为当代地图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与坚实理论支撑。
研究结合现代修辞的语言学与图像学研究范式,提出叙事地图表征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修辞实践,即叙事地图制图者通过对地图语言的策略性使用,将显性的叙事意图以隐性的方式编织进入制图空间,以使观看者产生话语说服或情感认同。研究基于这一核心观点,首次系统性地划分了叙事地图修辞为“意义性修辞”和“结构性修辞”两大类别,并引入“展面”和“刺点”概念进一步区分其表现方式,同时建立了叙事地图修辞的家族谱系,阐释了比喻、象征、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内涵与应用,为体系框架提供了元理论和元语言。
在作用机制方面,研究从修辞维度、作用层级、综合运用和适用原则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叙事地图如何通过修辞服务于叙事目标。最终,通过《江南运河》案例,研究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为叙事地图的设计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研究详情请见原文:
Rhetoric of Narrative Maps: Conceptualizations, Categories, and Working Mechanisms. http://doi.org/10.12082/dqxxkx.2025.240589
Article Title
Rhetoric of Narrative Maps: Conceptualizations, Categories, and Working Mechanisms
Article Publication Date
25-Jan-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