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突破湖滨社区保护与发展的障碍:中国农业大学的最新实证研究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mage: 

Image

view more 

Credit: Feng BA , Xiaoyun LI , Yue DING , Lixia TANG

在气候变化加剧和生态退化的背景下,以传统渔业为基础的沿海和湖滨社区正在寻求替代的发展路径。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威胁着生计,旅游业已成为多元化收入来源的有希望的选择。然而,这一转型要求当地社区进行重大适应,并带来了环境影响以及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化。研究突显了旅游业在减少对水生资源依赖方面的潜力,同时成为促进经济多元化的政策框架中的基石。然而,妥善管理文化商品化和过度旅游等风险至关重要,以最大化这些地区的收益。

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近期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聚焦于湖滨社区如洱海周边的古生村,这些地区正经历从传统渔业经济向旅游业的转型。此项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宝贵的中国案例,展示了湖滨地区在应对生态与经济双重压力时如何实现“社会—生态”转型。

该研究采用了适应性可持续生计框架(Adaptiv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该框架由Natarajan等人于2022年提出,提供了一种开放、灵活且跨学科的方法,以分析塑造生计转变的动态过程。该模型重新定义了脆弱性,纳入了权力关系、气候和环境变化,同时强调了生计、环境和治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整合结构性、生态性和时间性因素,该框架考察了生计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不仅关注生计资本,还关注历史、社会和制度因素的相互作用。

研究揭示了湖滨社区从渔业向旅游业转型的四大关键发现。首先,尽管旅游业为村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但为保护洱海而实施的严格环境法规限制了建设和经营活动,给依赖旅游业的社区带来了不确定性。其次,人力资本在推动这一转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返乡居民凭借他们的技能和经验,通过开设民宿、创办小型企业以及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成功地将现代理念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第三,物质资本,例如传统房屋和财产,对生计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古生村的历史建筑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旅游收入的机会并未均匀分布,主要集中于拥有优质房产的家庭。为此,研究建议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为缺乏直接资产的家庭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以确保旅游收益能够公平分配。最后,这一转型深受长期环境政策的影响,这些政策在限制传统活动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友好型旅游的发展。因此,持续的制度支持对于保持这一转型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平衡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增长方面。

文章强调,从渔业向旅游业的转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风险的过程,制度框架(如环境政策)在这一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者强调了人力和物质资本在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但也警惕了对这些机会的不平等获取。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他们提倡通过加强教育、创新商业模式以及改善地方治理来增强社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以顺利应对这一转型过程。

文章着重指出,从渔业向旅游业的转型是一个既复杂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其中制度框架(如环境政策),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者不仅强调了人力和物质资本在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同时也对机会不平等的现象提出了警示。面对这些转型路上的重重考验,他们积极倡导通过一系列策略来增强社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具体包括:加强教育以提升居民的技能和视野,创新商业模式以拓宽经济发展路径,以及改善地方治理以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这些举措旨在帮助社区平稳度过转型期,实现渔业向旅游业的顺利过渡。

该研究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期刊2024年第11卷第4期(DOI: 10.15302/J-FASE-2024560)。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