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人员报告,远洋鱼类(即那些既不靠近海底也不靠近海岸的生活在远洋水柱中的鱼种)比居住在海底的底栖鱼类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压力和保护措施的影响。这些发现凸显了须对远洋中上层水域中鱼类加强保护的必要。体型是一种普遍的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中一系列生态过程的生物学属性。测量体型结构的变化可以成为理解和预测过度捕捞的影响或渔业法规和海洋保护政策是否成功的有用框架。然而,对海洋栖息地和海洋保护区(MPAs)的此类评估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大多数有关海洋物种的数据都来自渔业活动。此外,远洋中上层(中层水域)和深海底栖(海底)系统使用的是不同的勘测方法,这使得系统间进行比较变得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Tom Letessier 和同事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配置了 1 万 7000 多个立体诱饵远程水下视频站 (BRUVS),其目的是对海洋中上层和底栖鱼类进行全球规模的体型与丰度评估。该远程操作的观测系统使作者能够收集到几乎涵盖所有海洋栖息地或区域的不依赖渔业的鱼类体型和丰度的标准化数据。这些数据总共涵盖了对远洋中上层和底栖鱼类的逾 82 万个观测数据,被观测物种的体型跨越六个数量级,其范围含括浮游动物至大型海洋捕食动物。Letessier 等人就鱼类的体型大小和丰度与栖息系统、人类活动和 MPAs 的关系进行了评估。作者发现,与底栖鱼种相比,中上层海洋鱼种的体型结构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压力的强力影响。然而,中上层鱼种也更容易受到得到保护的 MPAs 的影响。尽管在 MPAs 和附近市场中的底栖鱼种体型结构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加强对远洋区域的保护才能有效保护地球上最大、最濒危的中上层鱼类。
Journal
Science
Article Title
Divergent responses of pelagic and benthic fish body-size structure to remoteness and protection from humans
Article Publication Date
1-Mar-2024